English

吉林高校出现读书热

1999-01-1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肖玉华 通讯员乔虹 张殿宾 我有话说

前不久,听说有些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前半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便坐不住冷板凳,开始到社会上“公关”、“活动”,谋划毕业后的工作单位,因此影响专业课学习。为此,近日记者到吉林大学、吉林工大、吉林农大、长春科大等几所学校了解情况,所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郁的读书气氛,80%~90%的学生(包括毕业生)都在抓紧时间,认真读书。眼下,北国长春虽处在冰天雪地的腊月,校园里却涌动着近年来少见的读书热潮。于是,记者改变采访初衷,写了这篇报道。

这天,记者在吉林大学某院96级87名学生中作了一个小调查,当晚有63名学生到阅览室、自习室学习,占72.4%;8名同学在寝室里读书、听音乐,其余16人外出。吉林工大学生处同志告诉记者,1998年10月,工大与吉林省文化图书城联合办了一个“书缘”俱乐部,仅两个月时间,就有700多名学生办了会员卡。每到课余时间,到俱乐部借书还书的学生络绎不绝。他们不仅读专业书,还涉猎政治、文学、史学、人物传记等各个门类的书籍。工科的大学生有这么强烈的读书欲,这是学生处始料不及的。

高校为何出现新的读书热潮?一位曾经在校园卖过书、贩过磁带的高年级同学说:过去,校园中流行一个口号:“60分万岁”。后来又有“游戏人生”、“实业救我(经商)”的说法。历经了这个热那个热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悟出一个道理,理想的花环要靠“本领”编织,学点真本事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比如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好多用人单位把外语、计算机等都作为“硬件”提出来,不好好学习行么?有一个毕业生回到母校讲了这么一件事:他参加工作不久,一天,单位领导要会见一位外国专家,考虑他是重点大学毕业生,就没有另带翻译。结果这个毕业生在与外国专家交谈中,听不懂外国专家讲的话,无法交流,弄得十分尴尬。这个毕业生后悔在校期间没有学好外语。

新的读书热潮的出现,也与高校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有关。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的同志对记者说:“过去,我校外语成绩差,已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去年以来,学校强化外语教学与训练,提出,凡是外语达不到标准的,毕业时不能拿学位证书,并作为“一票否决”。此外,从吉林省的一些高校看,校内外各界资助设立各种奖学金也在客观上激励了大学生勤奋读书。仅吉林大学就设有由国家、学校及社会包括海内外出资的各类基金、奖学金40多种,每年都有大约66.8%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金额的奖励。由于这些奖学金项目多、覆盖面广,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获得,许多学生感到,这种既得到知识又能获得经济收益的学习,即使吃点苦也比花费时间又担风险的“校园经商”有益得多,这也是校园“经商热”降温的一个原因。

在高校读书热中,“考研热”是其中的一个侧面。据吉林大学统计,1998年并轨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22.7%。一些大学生是“大一确定考研目标,大二做出考研准备,大三开始考研复习,大四进行最后冲刺。”

业已形成的高校读书热对即将进入21世纪的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少大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就业,不可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一次分配定终身,而大多是几经周折方能找到适合岗位,这就要靠自己的知识功底和真才实学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